劝分马思纯,当代网友怎么全体“老娘舅”了?
题图|《你是我的城池营垒》剧照
网友们从互联网的犄角旮旯寻找线索,进行交叉比对、整合梳理,试图证明马思纯遇人不淑。希望能救当事人于“渣男”水火之中。
网友们甚至《老娘舅》柏阿姨附身,给出了这样振聋发聩的建议:
(资料图)
小马,你需要的是西酞普兰(抗抑郁),不是盘尼西林。
上一次引发全网心疼的故事女主角还是福原爱。面对福原爱对离婚传闻的道歉信,网友反应与对马思纯的恋情别无二致:道什么歉,爱酱快跑。
不仅如此,每个人都化身福尔摩斯,考古福原爱夫妇一起参加的综艺,并在Cut中寻找“渣男”的蛛丝马迹。当发现福原爱想在机场买手帐却被丈夫江宏杰嫌弃浪费,激愤情绪终于倾泻而出:
“连个本子都不让买?这种男的留着干嘛?”“事业不行就会唧唧歪歪!”
向来最讨厌其他人介入自己亲密关系的年轻人,却在互联网上自发代入了长辈角色,规劝年轻女性赶快分手。难免让人好奇,这种集体行为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情绪和原因。
对明星的恋情从评价走向控制,谁都难免感受到一股溢出屏幕的“妈味”。
但到了家庭系统中,这种情况就发生颠倒。在亲子关系(牵涉到子女婚恋问题)中,母亲成为拥有权力的一方。
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接受《新周刊》采访时的回答也可以作证这一点:
家庭结构跟社会结构相反,在以后辈为规训对象的权力关系中,母亲才是实在界的。母亲在家庭里所有言行,都会转化为对后辈的权力化规训。
这是一种怎样的世界观呢?
如此低迷的婚恋意愿背景下,年轻人们也在制定愈发严格的亲密关系底线。
这背后反映了当代人的价值判断标准。我们正用愈发严格的目光审视亲密关系和异性。忠诚当然是第一位的,个人品质、思想观念、经济与精神独立都非常重要。
人们通过一次次劝分、一次次让女性快跑,来巩固这样一种价值观:为了维护一段亲密关系而让自己的物质和情感受损,大可不必。
另一方面,这些参与者中很可能潜藏着千千万万类似经历的当事人。
显然,在马思纯的恋爱和福原爱的故事中,大家都带入了女性角色。仿佛看到那个被禁止买手帐、被前任伤害的自己。
“跟ex在一起的时候,一起买冰棍,我买的二十块就被他唠叨好几天。结果给他买个Godiva,人家自己吃得贼香。”“(江宏杰)这个语气实在太熟悉了,我已经在生气。”“姐,我也是恋爱脑没啥资格劝你,但我还是劝劝吧,毕竟这个世界能少一个伤心美女是一个。”
这种劝分,更像是一种代偿心理和治愈过程。
那些批评当代网友“边界感太差”的人恐怕一开始就没有弄清劝分的核心。正因为参与的是别人的人生,才能短暂忘却自己的焦虑。